新冠疫情爆发之前,全球已经历了差不多十年的低通胀时期,使得所谓的“现代货币理论”(MMT)开始大行其道??梢杂靡痪浠袄锤爬∕MT——只要通胀没起来,就可以随便印钞票。现在的欧美国家货币政策是无MMT之名,但有MMT之实。这样的情况下,通胀是非常关键的经济指标——通胀的持续上行会让欧美国家货币政策收紧。
近日,境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了一波急涨。人民币交易价和中间价于5月26和28日先后升破6.40。28日,中间价和(境内银行间市场下午四点半)收盘价分别为6.3858和6.3654比1,创三年来新高,而美元指数离前低还有一步之遥。近期为什么人民币出现急涨?本文拟就此进行探讨。
与过往不同,今年涨价并非发生在地产、基建等内需强劲之时,而是在海外修复及碳减排等复杂背景之下。如此涨价,将怎样影响终端消费者物价?疫情扰动犹存,价格攀升是否会影响后续经济动能?
渣打银行北亚及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丁爽近日做客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旗下投资者教育公益节目《国民财富大讲堂》时表示,短期内美国通胀水平仍会保持高位,今年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美国通胀水平预计会从高位回落。中国PPI和美国CPI的相关性高达60%,而和中国国内CPI的相关性则不高。预计国内CPI在年底前会持续上行,但财政、货币政策都边际收紧的作用下,下半年中国GDP增速会明显放缓,通胀并不具备可持续条件,经济也不太可能出现过热。
朱民表示,现有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从两个维度来说也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维度是因为全球经济治理的结构改变得很快,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现有的经济治理机构不能反映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同时另外一个维度,1945年建立的全球治理机制那个时候已经远远跟不上现代的科学环境、技术、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有新的全球治理机制,来提供全球的公共产品,现在看来我们已有的体系远远不够。
在ESG投资中,我们通常要分析被投企业可能存在的ESG风险,包括公司治理不善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被投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与公共关系?;?,还包括被投企业在环境及气候变化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例如,随着碳中和进程的推进,火电企业可能面临生产成本上升、财务状况恶化,甚至破产倒闭的风险,那些持有这类企业股票、债券或贷款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就面临资产减值、坏账上升等潜在损失,这就是ESG投资者所关注的环境(E)相关的风险。
如果说今年我国存在通胀压力,那么源头似可归因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然而,谁又是大宗商品涨价的幕后推手?近期国内释放出各类调控信号,包括约谈涨价企业、提高期货交易保证金和手续费等措施纷纷落地,这能否有效抑制价格快速抬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及其影响未来还将持续多久?
现在我挂着博鳌亚洲论坛和中国金融学会的头衔,很大一部分工作是提出题目和提供讨论平台,因此,针对“碳中和”,我准备重点提出两个大一点的机制性题目,这两大题目下面可以再具体细分,希望能够引起大家更充分的讨论。
预计今年6月底,中国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启动运营。相关部门正在就管理条例征求意见,提出要逐步扩大碳排放配额的有偿分配比例,金融管理部门将配合相关部门参与碳市场的管理。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指出,配额类市场大体上属于拍卖型市场,如果搞错了,容易走弯路。如果设计的市场基础框架不好,简陋、有毛病,也不稳定,衍生的更高级的功能,可能根本就没有办法去搭建。所以,当前建立合格的碳市场的基础框架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还要防止碳市场的钱被用于别的方面,导致更大的气变融资缺口。
多重因素作用下,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行。自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以来,全球需求恢复的预期持续拉动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同时,美联储并未有实质性收紧操作,海外金融体系流动性仍然十分充裕。在供需错配和流动性宽松的推动下,近期大宗价格再次出现快速上涨。我们从需求端、供给端以及产业链安全性角度探讨本轮价格上涨的三大主要因素。
今年3月以来,市场对于美国可能提前收紧货币政策的讨论日益升温,疫情的再次演化也为经济渐进复苏的暖春陡增几缕寒意。我们认为,当前中、美复苏进程引领全球,也将引领全球货币政策走向。总体看,中国货币政策已经接近常态且留有余力,美国货币宽松则有望在确定性的就业恢复和可持续的通胀出现之前继续保持耐心。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了“30·60”目标,在国际上做出了中国承诺,实现低碳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银行行长和金融监管部门的领导在多个场合对这个问题谈了很多看法,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部门为什么如此关注“30·60”目标,因为这个问题与金融体系有着重大的关联性。